7月3日,由中国蚕学会主办,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承办,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蚕学会第十七届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碚区召开。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总经济师余朝洪,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昌华,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出席会议。名誉理事长鲁成,副理事长李喜升、钱永华、董占鹏、秘书长刘利以及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推广部门、企业等相关单位 150 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蚕学会蚕遗传育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永强主持,胡昌华院长、余朝洪总经济师、代方银理事长先后致辞。胡昌华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的办学与学科建设基本情况以及蚕桑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期待蚕业届同仁共同努力,为全球蚕桑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余朝洪介绍了重庆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推进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有关情况。

向仲怀院士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近四十年来我国蚕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演变,充分肯定了作为蚕业科技进步和推动产业发展中坚力量的蚕遗传育种工作。向院士针对蚕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要解放思想,以全新理念思考蚕桑产业,要立足农业农村,打破封闭,以革新、开放、发展的姿态推动蚕桑产业;蚕业科技与产业发展要全国协同一盘棋,要调整蚕业科技力量,不断提升蚕桑科学研究水平,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支撑蚕业科学发展,推动新的产业体系建设;要理性总结过去蚕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问题和成绩;要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生态应用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打开过去产业链的闭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是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根基。

代方银理事长指出,中国蚕学会近年学术活动活跃,影响较大,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回望过去,蚕业科技在全国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强的高水平成果,蚕业科技强国正在向我国转移。面向未来,我们责任重大,在向院士提出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路径以后,科技研发的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蚕业科技界任重而道远。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成绩,找出差距,认真谋划蚕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心,为中国五千年蚕桑丝绸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为中国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就家(柞)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与利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现状与生物技术育种应用、优质高产、强健抗性、特殊用途等多元化实用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来自西南大学、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 6位知名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贵州省蚕业研究所等全国各地的 17 位专家代表就家(柞)蚕种质创新与品种培育、分子育种技术、养蚕技术体系等先后作邀请报告和交流报告。